里程碑夜!里尔造点机会,法甲今夜刷纪录,引发热议,高层口径保持一致-开云入口
我们来讲一讲二三线城市的开云官网app发展前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因为未来中国的城市发展将加速分化,这将对亿万家庭资产产生深远影响。我们用数字说话,通过横向、纵向比较,系统地阐述塞冬预测城市发展的方法论。
以权力的名义
和往常一样,我们开门见山放数字。先看一个表格:中国过去10年城市GDP Top20的变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2006年到2010年,中国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各地都在快速发展,排名变化不算大。但从2010年到2016年,工业化逐渐走入尾声,城市发展开始出现分化,排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他开云官网几个Top 30里排名提升较大的城市↓
我们将上升的城市在地图上标为红色,下降的城市标为蓝色:
从数据和地图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样一些趋势:
内陆区域中心城市、人口大省省会崛起:成都、武汉、南京、西安、郑州、长沙、合肥
以沿海制造/贸易为主的非政治中心城市下滑:大连、唐山、青岛、苏州、无锡、宁波、佛山
沿海发达省会被内陆巨型城市从总量上赶超:杭州VS成都/武汉
首都北京:2006年时GDP是上海的74.97%,2010年提升为82.22%,2016年进一步达到90.65%
简单地总结为一句话:
行政地位和人口基数的重要性,超过了外贸与制造业。
这一点,从我们的日常的认知中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在塞冬的印象里,10年前,青岛、大连、宁波、温州在媒体的曝光度,以及人们对其城市财富的认知度,都比现在高得多。七、八年前的全国房价排行,温州、宁波、杭州常常能和京沪深并驾齐驱,卖一套青岛市区的房子,足以在北京三、四环交首付。
而当时的成都、武汉、郑州、长沙之流,则是“大县城”和“人才流失”的代名词。另一个例子是,南京在苏锡常人民多年的鄙视中一路爬升,经济总量超越无锡,房价赶超苏州,成为苏南人民不可忽视的存在。
城市发展的分化也伴随着房价走势的变化。下图为2009年1月的房价排名,以及这些城市当前的房价情况。可以看到,温州、宁波、杭州、青岛、大连明显跑输大盘。↓
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s:开云app//www.chinacity.org.cn/csph/csph/48440.html,安居客网
许多人会说:塞冬,你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过去10年中国就是在不断地“国进民退”,不像90年代那样信奉自由和市场了,行政中心城市自然就越来越NB。但是塞冬你要知道,市场终究是决定性因素,等政策变化了,温州宁波青岛大连说不定又会重新崛起的。
对此,塞冬不急着做解释,下面接着看一些横向的比较↓
联邦制的大首都
说到联邦制国家的首都,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这个我知道,华盛顿、巴西利亚,都是些从无到有人造的小城市,几十万人口,比咱们北京小多了。
真是这样么?我们来继续看数据——
中国地级市/直辖市的范围,通常比欧美的city高1-2级,如华盛顿DC的面积和北京三环类似,但整个都市区则绵延上千平方公里。因此,我们继续用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MSA)范畴来理解美国城市。
如下表所示,1930年和2016年美国top20都市区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在大半个世纪里,美国的城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而中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和美国1930年相当,这也就意味着:
中国的城市分化才刚刚开始,重头戏还在后头。
排名大幅下滑的城市主要分为两类:
环五大湖工业城市:以底特律、布法罗为代表的环五大湖老工业区
内河水运枢纽:以圣路易斯为代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水运枢纽城市
排名大幅提升的城市则主要为:
内陆中心城市、州府:达拉斯、亚特兰大、凤凰城、丹佛
首都:华盛顿
PS:美国是移民国家,过去大半个世纪西裔亚裔新移民使其南部、西部州人口迅速增加,这也是导致凤凰城、河滨、休斯顿、迈阿密等人口剧增的重要原因。

我们将出现大幅下滑的城市在地图中标为蓝点,大幅提升的城市标为红点:
和中国类似,美国那些高度依赖工业和贸易(无出口加工贸易、内陆水/陆枢纽城市)的城市,在工业化的后期,逐步相对衰落,而首都和内陆行政中心城市则逐步替代了这些工业化时代的翘楚。
这样的变化带来了什么后果呢?我们来对比一下衰落的环五大湖工业区和崛起的内陆行政中心城市和首都当前的房价。如下图所示(数据来源:trulia.com)
我们看到,从1930年代到现在,3代人时间里,环五大湖老工业区那些曾经的全美top20大都市,无一例外,中位数房价全都在15万美元及以下,也就是说全部低于全美均价。而那些曾经不入流的内陆行政中心城市和首都,在3代人以后,房价达到了全美均价的2-5倍。也就是说:
选错一座城,耽误三代人
选对一座城,福泽及子孙
行政中心城市的崛起历史,以华盛顿最为典型。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长期信奉“小联邦大地方、小政府大市场”。在20世纪初期,华盛顿只有不到50万人口,全美排名在15位以后。
从二战开始,联邦政府权力急剧扩大,如今华盛顿已经成为610万人口,全美排名第6的都市区。如果用更大的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口径,将巴尔的摩纳入(距离类似天津主城和滨海新区),那华盛顿就成为拥有967万人口,全美第4的巨型都市区,并将在5年内超越芝加哥,成为仅次于纽约、洛杉矶的全美top3大都会。↓
不仅是华盛顿,同样作为上亿人口的联邦制大国,巴西在1960年从无到有新建了首都巴西利亚。1970年时,巴西利亚拥有62.9万人,全巴西第11。而到2016年,巴西利亚已发展成428.5万人的巴西第4大都市,并且其人口仍在快速膨胀,有望在10-20年内成为仅次于圣保罗和里约的第3大都市。
我们最后再看一个联邦制国家——印度。当前,印度首都德里都市区,已经成为拥有2600万人口的巨型都会,超过了2300万人口的孟买都市区。
于是我们会发现,全球4个人口超过1亿的大型联邦制国家:印度和俄罗斯的首都人口全国第一,美国和巴西从无到有新建的首都已扩张到坐4望3的规模。
至于占全球大多数的单一制国家,基本都是首都人口全国第一,且绝大多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典型的如日本、韩国、法国、英国。
脱二向三、脱实向虚
为什么行政权力会对城市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这是否是一种“国进民退”?塞冬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总结为两点:
第三产业比重提升——金融、信息、教育、医疗、文化等产业的重要性超越了工业和出口加工贸易
财政在经济大盘中的比重增加——政府在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能日益扩大,行政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变化中往往占据优势地位
就此,我们可以看一下相关的统计数据:
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处于高速工业化,二产和三产都在快速增长。从2010年到2016年,随着工业化进入后期,工业增加值占比以平均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而三产占比则以平均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在10年里下滑近3倍,金融业的比重则在过去十年里接近翻番。
我们都知道,传统工业的各环节在大多数时候高度依赖地理条件:
资源采掘类:需要在各类资源产地
重化工:沿海、沿江有大港,水陆交通枢纽
轻工消费品:港口,离产业链上下游近
在2010年左右,中国的高速工业化进入尾声时,全国到处都是依靠各地特色工业而发财的“老板”们:山西、榆林、鄂尔多斯的煤,浙江的箱包服饰小商品,河北的钢厂,山东的炼油厂,东莞的电子代工厂,长沙徐州的机械重工,昆山的台商等等…
而当工业化进入后期,三产服务业崛起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三产并不强烈依赖于特殊的地理条件,而更在乎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本、人才、以及行政资源。从富豪榜我们也可以发现端倪:2010年的富豪榜上,大多数还是各类轻重制造业,而到了2016年,则大都变成了互联网、投资、房地产。三产占比超过70%的美国,其富豪榜上除了一对石化兄弟外,其余被IT、投资、金融霸榜。
对于脱二向三、脱实向虚这一趋势,塞冬曾说过:
这个世界正在向Matrix迈进——贫富差距扩大,资本为王,实体经济劳动者收入冻结。
金融业为资本服务使其继续增值,互联网则为劳动者创造出一个低成本的Matrix虚拟世界,让人们能沉浸在直播、小说、手游、头条中,从而逃离现实,并导致低结婚率和低生育率。
于是,当一个地区高度依赖传统制造业时,其人民将普遍沦为Matrix的消费者,该地区的发展天花板也会被锁死。而想要突破天花板,就需要吸引三类人群:有资产者、金融业、互联网业——因为他们是Matrix的创造者:
硅谷核心区住房中位数价格200-300万美元,是全美均价的15倍
曼哈顿、伦敦、香港三大金融中心住房中位数价格100-200万美元
“中国硅谷”西北旺、望京、南山,住房中位数价格昂贵
而至于学区房,就是制造Matrix的劳动者们试图让后代不要滑落进自己制造的Matrix的护身符。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只能将资产转移到Matrix创造者云集的地域。
财政的力量
除了二三产业地位转化外,财政在经济中角色的提升,也是影响区域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大多数人或许都还记得,从90年代到21世纪头几年,中国社会呈现出这样一种形态:
政府财力相比计划经济时代急剧缩减
财政供养人员——公务员、教师、科研事业单位、医生等收入极低,人才流失严重
军队建设让位于经济建设,装备研发和换代停滞不前
计划经济社会福利解体,教育住房医疗产业化,国企甩包袱
东西部差距较大,中西部劳动力大量流失;城乡差距巨大,三农问题严峻
而在过去十余年,上述情况被迅速扭转,广义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提升到30%以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角色也日益增强。这一点反映到城市发展上,我们就明显的看到:“大区中心城市”在闪亮回归。
建国初期设立的几个大行政区,其行政、军队、科研、教育、医疗资源都集中于大区中心城市(3位数区号城市):华北大区的北京、天津,华东大区的上海、南京,华南大区的广州、武汉,西南大区的成都、重庆,西北大区的西安,东北大区的沈阳。
很显然,大区中心城市的上述支柱产业都是财政供养。因此财政的强弱,对这些城市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对于实体产业羸弱的内陆中心城市而言,就更是如此:
90年代,内陆体制内好单位的收入只有沿海出租车司机的几分之一
成都、武汉、西安,虽然坐拥大量好大学,但人才大量东进、北上、南下,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甚至比不上长珠三角的次要城市如珠海、宁波
然而,近十年来,随着财政的充裕,军、公、教、研的收入远超沿海平均水平,内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对许多中西部人民而言,像成都、武汉这样体量的城市,唯有京沪广深能比他们更有吸引力,而至于宁波、珠海、青岛、大连之流,已不入法眼。
另一个特别的因素是,中国强力的中央政府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每年将沿海发达地区几万亿的税收转移到内陆省份,而这些转移支付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维持军公教研的收入和发达地区同一水准。
例如:广东的人均财政收入是贵州的数倍,但人均财政支出不如贵州,这拉平了东西部体制内的收入水平。
参见:
羊城晚报——《广东人均财政支出几时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https://www.ycwb.com/news_special/2013-01/28/content_4303084.htm
下表为《2016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地区预算汇总表》
来源,财政部网站:https://yss.mof.gov.cn/2016czys/201603/t20160325_1924479.html
由上表可以见到,转移支付总量最多的几个省(黑龙江除外)的省会:成都、郑州、长沙、武汉、合肥,全部是最近10年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这些人口大省,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强、转移支付的增加,其体制内的收入迅速攀升到不亚于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并有力推动了行政中心消费类产业和房价的增长——毕竟,军、公、教、研是行政中心的支柱产业,而即便是偏远乡县的公务员和教师,也是最有动力也最有能力把后代及一辈子积累的资产转移到行政中心城市的群体。
我们再用华盛顿举例来说明一下行政中心的威力:以MSA为统计口径的美国城市个人收入排行,首都华盛顿排第一,紧接着的是3个以IT为主要产业的都市区,第5名是拥有哈佛和MIT的波士顿。
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highest-income_metropolitan_statistical_areas_in_the_United_States
说到这里,许多人还是会有疑问:塞冬,你老说行政中心,那为啥大连、青岛、厦门、深圳这些城市的经济比省会更好?塞冬的答案是——因为中国有五个计划单列市,他们的财政和经济管理权限与省份并列,直属于中央,除了上述4市外,还有一个宁波。
但5大计划单列市又有所区别:
省会垄断程度低,自身有好大学、医疗、科研机构:如大连vs沈阳,厦门vs福州,青岛vs济南
定位极高的国家中心城市:深圳——除了金融IT外,自身也在教育、医疗上积极补课
缺乏高端大学、科研机构,相比省会缺乏后劲:宁波
除了5个计划单列市外,不care省会的还有江苏的苏锡——他们以长江口为依托,以上海为前店,通过出口加工贸易和重化工获得了一大桶金。虽然南京已经崛起,但仍没有对他们形成绝对优势。甚至,江北的南通,随着跨江大桥的修通,正在承接江南的制造业,复制苏锡的历史,成为过去10年城市发展的一颗耀眼新星。
但正如塞冬此前的分析,以此类产业为绝对支柱的城市,如果没有成功地把工业时代积累的财富转化为三产为王时代的高端产业要素,那么他们的发展还是有天花板的——比如很容易就转移到南通。
这方面一个闪亮的正面案例就是深圳——从“深圳你将被谁抛弃”,到主动引进大量知名大学分校和医院分院,成功为深圳的“腾笼换鸟”保驾护航。而苏州显然就比深圳晚那么一步,因此近年来其经济表现就不如深圳亮眼。
小结
最后再放一张辽宁和黑龙江极端老龄化的人口年龄结构图,10年后,全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将和当前的东北类似。
塞冬说过了许多次人口年龄结构的重要性——毕竟说一千道一万,上述的各种分析,如果没有年轻人口的支撑,都将是没有意义的。以沈阳为例,贵为3位数区号的东北大区中心城市和东北战区驻地,还拥有985大学。记得在七八年前,《新闻联播》曾播过铁西区老工业区大变身的经验,但如今当老龄化袭来时,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沈阳在全国排名的大幅下滑。
塞冬在最后做一些小结:
中国的高速工业化已经落幕,年轻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就在眼前
同步发展、同步致富已成往事,城市的发展正在加速分化,惨烈的优胜劣汰即将开始
能否将工业时代积累的财富转化为高端三产行业,将决定城市发展的成败
行政权力、财政资金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日渐增长,这有利于行政中心城市
国家级中心城市、大区中心城市、人口大省省会,在这轮竞赛中处于天然优势地位
人口和人才的争夺大战即将开始,未来5-10年,除一线城市外,其余城市会进一步放开户籍,甚至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来吸引人口
综合起来:行政中心、服务业高地、年轻的年龄结构、巨量腹地人口,这些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利好要素。当然,只有极少数城市具有所有这些特质,而大部分城市都需要面临权衡
5-10年后,分化的初步结果就将显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将导致亿万家庭资产的大幅波动。在这样一个分蛋糕大于造蛋糕的年代,眼光的好坏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补充阅读:中国城市战争:六大苟且之城 PK 六大诗意之城
本文来自新周
在北上广等巨兽城市生活,你得面对重复无聊的工作,高昂的房价和房租、购车养车、养老抚幼等重重考验,田园般的诗意只存在于朋友圈的一晒。
不在这里苟且,便去别人的地方苟且。每到小长假,在苟且之城里苟且的人,便大规模地涌到小清新城市,在人山人海里享受“远方”的诗意。
苟且的城市,不止北上广。
诗意的城市,也不止拉萨。
第一场:南京PK苏州
南京,苟且之城。
一座经济体量在省内才位居第三的省会城市。
苟且指数:
南京紫峰大厦
南京人有句口头禅“多大点事啊”。当比自己年轻上千年的上海借“国家金融中心”和“自贸区”的政策利好开始引领长三角,领袖长江经济带时,南京还在“十三五”的一句“四个城市”目标里找定位,“苏A”的小老弟“苏E”苏州,已经喊出了“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漂亮口号。
面对GDP被苏州甩一大截的尴尬现实,金陵故郡和六朝古都依然持有超然态度:冷暖自知,笑骂由人。用作家叶兆言的话来说,南京和这座城市的人一样,随随意意,好也行,不好也行。就如同南京人对山珍海味并不感冒,而偏偏钟意平民菜肴——“菊花脑”。“苟且偷一乐,休论往后生。”
苏州,诗意之城。
沧浪亭、虎丘塔、狮子林,一座连景点名都诗化了的城市。
诗意指数:

苏州园林
苏州一出生就“诗情画意”。吴侬软语与评弹说唱搭建起城市文脉,“虎丘沧浪”的“古塔+园林”城建模式托起城市厚重的历史。
苏州也许是中国最中西合璧的城市,以新加坡为师的“苏州模式”开辟了苏州工业园区的大片热土,也难怪诚品书店的内地首选便是“姑苏城”:“这是一座有诗意的城市。来诗意的城市,过幸福的生活。”
第二场:福州PK厦门
福州,苟且之城。
“福建省省会不是厦门吗?”福州是多没存在感啊
苟且指数:
说到福州,你能想起啥?
虽然福州被定性为“自贸区和国家级新区双覆盖”城市,但每当谈及福建的自贸区,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起厦门。省城福州再一次被“漂亮对手”厦门抢去了风头。在经历了“晚清风流数侯官”的一时风光后,福州开始默许某种自我沦陷般的苟且:方言淡化、坊巷损毁、民俗流失……原本枝繁庇荫的榕城突然暂缓了城市的“枝叶生长期”,直到改革开放才靠政策小露锋芒。
奈何腹地与人口劣势,使得福州无法像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那样形成以己为中心的稳定经济圈。无甚特色而又偏安一隅,让多数人对福州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大榕树”和“三坊七巷”上。
厦门,诗意之城。
以诗意著称的厦门开始亲手毁掉诗意,不信请看大戏《占领鼓浪屿》。
诗意指数:
来厦门的小清新多了,厦门也就不再那么小清新了。
厦门注定是个“吵闹”的漂亮邻居。“集美、厦大、鼓浪屿”,随手甩出三张城市名片就能瞬间亮瞎眼,更别提这座就是做景色迤逦的海滨城市。这是一座与小资、浪漫和海洋相关的城市,这是一座让省会城市瞬间失色的计划单列市;这里的的哥能靠吟诗作对走红,这里的人们也因为一次邻避运动而令举国喝彩。
第三场:广州PK深圳
广州,苟且之城。
数据显示,广州共有21条美食街,“吃在广州”名副其实。
苟且指数:
广州近几年的确很“闹心”。“第三城”的宝座可能被天津赶超,又被诸如“羊城发展疲软被淘汰出一线城市”“北上广从此改名京沪深”等话题困扰。
看着身边的“土豪小弟”深圳不断发展壮大,“广东一哥”确实没办法再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意气风发。不光工资水平无法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相提并论,在新兴产业方面也被杭州赶超,屡被诟病“一线城市身份,二线城市实力”。
“广深双城记”也渐渐演变为“深圳唱主角”的独角戏。一度“闷声发大财”的广州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低调,在外人看来也越来越“苟且”。换句话来说,如果饮靓汤、叹早茶算是苟且,“房价上不去”算是苟且,那么广州人倒也乐得就这样快乐地苟且下去。
深圳,诗意之城。
每年增加50个创客空间,深圳现在有了个新头衔——“创客的黄埔军校”。
诗意指数:
深圳的空气质量非常好。
如果没有去年起“谈房色变”的房价狂飙突进,今年初禁摩限电的城市,以及那场“无关天灾,只是人祸”的光明新区山体滑坡,深圳诗意的春天也许更加纯粹。创客被总理点赞、自贸区顺利挂牌,城市竞争力更是首超香港列全国第一。
当然,这还是座空气质量最优、雾霾天数最少的一线城市,也是全国绿化率最高的城市。
第四场:沈阳PK大连
沈阳,苟且之城。
九成传统经济下滑明显,空置率过大,使之成为东北“楼空空”第一城。
苟且指数:
沈阳铁西区旧貌。
只看如今的沈阳,你会怀疑它真的曾是“东方鲁尔”?东北经济成绩糟糕,作为东三省最大城市的沈阳便是典型缩影。其实,上世纪末沈阳便过上“东北大佬的苟且生活”,正如《艳粉街》里街头青年的打架、聊天和冷漠刮着彩票,这座计划经济时期的“共和国长子”在很长时间里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去产能后的工人去哪、国企改革的阵痛延续至今、增长乏力和住宅供应过剩始终是沈阳解不开的心结,而最要命的是城市人气的低迷:京沪是首选,再不济也是海边的大连,留在沈阳?“我爱这座城市,可它承受得了我对它的爱吗?”
大连,诗意之城。
被网友评为“中国令人最快乐的城市”,同时位居“最适合养老城市”第三位。
诗意指数:
大连拥有迷人的海岸线。
大连是座傲娇的城市,它非但不把省城沈阳放在眼里,对北上广也不以为然。
虽然被沈阳人讥讽为“的确良的裤子,苞米面的肚子”,但大连是辽宁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名片之一:从早期的足球城到“北方之珠”,这座让人静下心来散步的城市,在自然气候环境并不优质的北方城市中多少有点离经叛道。
也许这座城市全部的诗意都藏在1906公里的海岸线里,让地处内陆的“大哥”沈阳羡慕与嫉妒吧。
第五场:济南PK青岛
济南,苟且之城。
“等风来”的城市,空气质量长期排名全国倒数前十。
苟且指数:
济南大明湖
“济南跌出新一线城市”,媒体平静地打出标题,大众平静地接受观点,有网友甚至直接评论:“这也算是新闻点吗?”
8年前,《新周刊》为济南的定位是“钝感之城”。如今的济南,似乎更像一座“无感之城”:无亮点、无特色、无趣味。
就这样“不上不下,不好不坏,不吵不闹”地苟且着。除了泉水文化和因夏雨荷而闻名的大明湖,文人墨客也找不到其兴奋点。
青岛,诗意之城。
“天上人间,海上崂山”就在青岛,还有个诗意的别名“琴岛”。
诗意指数:
作为旧殖民地,青岛留下了大量欧式建筑。
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岛集中了山东省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山东的文艺天堂。
不论是八大关的欧式风情建筑,还是海水浴场的水天一线,与乡土气质浓厚的济南相比,青岛离大海无限接近,那自然离诗意也不远了。
第六场:重庆PK成都
重庆,苟且之城。
除了火锅和妹纸,重庆还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城市名片?
苟且指数:
重庆曾属四川。
从川B到渝A,重庆经历了计划单列市到直辖市的“升级”之路。有了直辖市的地位,重庆自然不敢怠慢城市发展,也就自然而然让出了“西部休闲之都”的名号。它像架被安上了永动电池的机器般不停运转,终于在重工业上称霸西部,正所谓“运不完的重庆城,装不完的上海港”。
重庆的苟且在于没工夫停下来装扮生活,就像肩挑竹扁、爬坡越坎的棒棒们,抬头一望,山路崎岖,道阻且长。
成都,诗意之城。
被《商务旅行》杂志评为世界第一“宜商且宜居城市”。
诗意指数:
成都的茶馆
成都是中国最懂得生活的城市,没有之一。如果生活是首诗,成都必定满腹经纶。你没法拒绝一个把食物当作学问、聊天视为爱好、喝茶看作麻将搓出诗性的城市,就像你没办法拒绝随性诗意的生活。
文章来自:黔财有话说、新周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微信号181983211。
本文 zblog模板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ww.ent-kaiyun-sport.com/2025/10/114.html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This is my third time ordering from this seller, and they never disappoint.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质量超出预期,非常值得购买,下次还会再来。 客服态度很好,发货也很快,体验非常满意。